
朱积垒(1905—1929年),漳州平和九峰上坪人,著名的“平和暴动”总指挥,早期闽南党组织领导人之一。1929年4月4日,朱积垒在广东大埔县城茶阳镇英勇就义。
著名的“平和暴动”总指挥—朱积垒
朱积垒幼时读私塾,1920年到九峰奎文小学读高小,1922年毕业,因成绩优异被保送到厦门集美学校师范部就读。期间,他结识了在校学习的共青团两广区委会通讯员罗明和共青团上海委员会通讯员李觉民,阅读了大量进步书刊,开始接触马列主义学说,吸收新的思想,打开了眼界。
1926年3月,朱积垒经罗明介绍,到广州第六期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学习期间,他亲耳聆听毛泽东演讲《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中国农民问题》、周恩来演讲《军事运动和农动》、彭湃演讲《海丰及东江农运状况》,通读了《资本论入门》等书籍,逐步树立起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这段时间,他发表两篇文章,即《帝国主义的末运与世界革命》和《告盲目反“共产主义”的人们》。朱积垒在文章中明确提出,要改变近代中国的贫穷落后的面貌,就必须反对帝国主义的压迫与掠夺。

党员干部在平和暴动纪念馆朱积垒雕像前
聆听革命故事
1926年10月,他以国民党中央农民部特派员身份,随北伐东征军回到平和,并以此公开身份,团结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积极宣传孙中山先生的“三大政策”。朱积垒同时秘密发展共产党组织,积极组建农民协会,并在家乡办起平民夜校,宣传共产党的主张和政策。他起草农会成立《宣言》,提出“政权归农协会”的口号,并吸收朱思、陈彩芹、罗育才等人为中共党员,并于当年12月,在家乡上坪村成立了平和县第一个共产党支部,亲自任党支部书记。

平和县长乐学校共青团员参观革命遗址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政变,平和县国民党右派势力也蠢蠢欲动。形势的急剧变化,引起朱积垒认真思考分析,他及时决定把农协会办事机构从九峰县城迁到远离县城的长乐乡。1927年9月,长乐乡下坪村召开了“平和县农民协会成立大会”,朱积垒被选为会长。同时成立中共平和县第一届临时委员会,由朱积垒任书记。临时县委研究决定,以长乐为中心,推动各乡镇农民运动,大力发展农会组织,开展“五减”(减租、减息、减捐、减税、减役)运动,秘密发展党的组织,收集枪支弹药,准备武装斗争。10月8日,朱德率领部分南昌起义部队途经平和县城,传达了党中央关于用革命的武装反对反革命武装的指示精神,并指示朱积垒要以长乐为中心,形成农村包围县城的局面。朱积垒立即行动,布置各乡农会成立自卫军,并派罗景悠持罗明的介绍信,随秦文前往饶平农协会联系。

党员干部给平和暴动烈士纪念碑敬献花篮
1928年2月11日(农历正月二十),县农协会决定在九峰中学召开第一区所属4个乡镇农协会代表大会。时任县长方日中得知消息,紧急调集县保安队和小溪警卫队二百多人,匆忙赶来,欲将与会人员一网打尽。是日,第一区各乡农会几百人,分三路进城。途中,朱积垒得知情况有变,立即改变计划,绕道撤回秀峰乡。在撤退途中,队伍遭到县保安队的袭击,有十多人被捕。另外,进城买东西的长乐乡农民也有10人被抓。朱积垒在次日召开县委会和县农代会表示,一场以革命武装反抗反革命武装的斗争势在必行,必须坚决竖起共产党旗帜,独立组建军队,领导武装斗争。会议经过讨论,作出决定:一是全体武装与豪绅对抗;二是组织(福建)工农革命军独立第一团,公推朱积垒为团长;三是农会改换红色旗,废青天白日旗;四是与饶平、大埔联络,以其实力相助……会议还提出“打倒国民党”“暴动夺取政权”等口号,决定设立暴动委员会,选举出由朱积垒任总指挥,罗育才任副总指挥的暴动委员会领导机构。
1928年3月7日傍晚,朱积垒率(福建)工农革命军独立第一团及前来支援的饶平“洋枪队”、大埔农民自卫军、永定“铁血团”,在下坪村上墩召开誓师大会。然后兵分两路,(福建)工农革命军独立第一团为一路,“洋枪队”、自卫军、“铁血团”组成另一路,到指定地点设伏。3月8日凌晨,两路队伍同时发起攻击。他们攻入县城,直捣县衙,砸开监牢,救出被捕战友。激战两个小时,反动武装仓皇弃城逃遁,武装暴动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平和暴动,震动了八闽大地,极大鼓舞了广大工农群众的斗志,扩大了党的影响。暴动4天后,中共福建临时省委即连续发文,称赞这次暴动“是福建农民自动夺取政权的第一幕”,“是土地革命在福建开始的信号”,“是宣布国民党在福建死刑的先声”,称赞“朱同志做事努力、勇敢”。1929年1月后,朱积垒和叶锦章、曾庆载到闽粤边界的象湖山工作,后转到广东大埔,不幸在岩上乡苦竹凹小店被捕。被捕后,朱积垒宁死不屈,于当年4月4日英勇就义,年仅25岁。(资料来源:《漳州百年百杰》等)
平和暴动纪念馆讲解员罗燕军:朱积垒,一个英雄的名字。他追求真理,为工农劳苦大众谋幸福,建立革命武装,举行平和暴动,打响了福建工农武装反抗国民党第一枪,大大鼓舞和激发了平和广大工农群众,上下团结一条心跟着共产党,前仆后继、奋勇杀敌,直至取得革命的最终胜利。英雄不朽,浩气长存。这种坚贞不屈、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